【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翻译】一、文章总结
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是南宋诗人陆游所写的一篇散文,记述了他乘船经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的所见所感。文章语言简练,描写生动,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致刻画,也蕴含着作者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。
文中通过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、山势形态、周围环境的描述,展现了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壮丽风光。同时,作者还结合历史典故,如“小孤山为‘小姑’,大孤山为‘大姑’”,赋予了山景以人文色彩,使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。
本文不仅是一篇游记,更是一篇借景抒情、寄托情怀的散文佳作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过小孤山大孤山 | 经过小孤山和大孤山 |
| 余尝舟行江上,望见两山相望,若人立者,曰小孤山,曰大孤山。 | 我曾经乘船在江上行驶,远远望去,有两座山遥遥相对,像是人站立的样子,称为小孤山,大孤山。 |
| 山高而峭,石壁千尺,下临大江,风涛汹涌。 | 山高且陡峭,石壁高达千尺,下面紧邻大江,风浪汹涌。 |
| 舟人云:“此地昔为兵家所争之地。” | 船夫说:“这里过去是兵家争夺的地方。” |
| 予闻其言,感慨系之。 | 我听了这话,不禁心生感慨。 |
| 盖天地之间,有奇观焉,非人力所能尽也。 | 天地之间,有奇妙的景观,不是人力能够完全领略的。 |
| 小孤山者,形似女子,故俗呼为‘小姑’;大孤山者,状若男子,故名‘大姑’。 | 小孤山形状像女子,所以民间称它为“小姑”;大孤山形状像男子,因此叫“大姑”。 |
| 此虽俚语,然亦足见古人之巧思也。 | 虽然是民间的说法,但也足以看出古人的巧妙构思。 |
| 予登其巅,四望无际,江山如画,令人神往。 | 我登上山顶,四面望去,无边无际,江山如画,令人心驰神往。 |
| 惟念此地多战事,今虽安逸,不可忘也。 | 只是想到这里曾多次发生战争,如今虽然安宁,也不可忘记。 |
三、结语
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长江沿岸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,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。文章虽短,但意境深远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。
通过本文的学习,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山水游记的写作手法,还能感受到作者在自然与历史之间的深情寄托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