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守株待兔的成语典故】“守株待兔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《韩非子·五蠹》,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,而指望侥幸获得成功或意外收获的行为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,提醒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,而不是依赖偶然的机会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故事简介
“守株待兔”最早见于《韩非子·五蠹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。讲述的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劳作时,偶然撞到一只跑过的兔子,因兔子撞树而死,他便不再耕种,每天守在树旁等待下一只兔子来撞。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,反而荒废了农田。
这个故事通过夸张的手法,讽刺那些不思进取、妄想不劳而获的人。
二、成语含义与用法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守株待兔 |
拼音 | shǒu zhū dài tù |
出处 | 《韩非子·五蠹》 |
含义 | 比喻不主动努力,只靠侥幸心理等待意外收获;也比喻拘泥成法、不知变通。 |
近义词 | 坐享其成、守株待兔、坐等奇迹 |
反义词 | 勤奋努力、未雨绸缪、积极进取 |
用法 | 多用于贬义,形容人缺乏主动性或思维僵化。 |
三、成语的现实意义
“守株待兔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。在现代社会中,很多人面对困难时,不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,而是寄希望于运气或外部条件的变化,这种心态往往导致失败。
这个成语提醒我们:
- 不要寄望于偶然:人生的成功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。
- 要主动出击: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
- 避免思维固化:遇到问题应灵活应对,而非固守旧方法。
四、总结
“守株待兔”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寓言,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十分深刻。它不仅是对懒惰和侥幸心理的批判,更是对积极进取精神的鼓励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,只有不断学习、勇于实践,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