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口诛笔伐什么意思】“口诛笔伐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进行公开的批评和谴责。这个成语常用于舆论、媒体、社会评论等场合,表达强烈的反对态度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口诛 | 用口头方式进行指责、谴责 |
笔伐 | 用文字(如文章、报道)进行批判、攻击 |
整体含义 | 对某人或某事进行公开的、严厉的批评和谴责 |
二、成语来源与出处
“口诛笔伐”最早见于明代《东周列国志》:“凡有罪者,当口诛笔伐。”意思是对于有罪之人,应当用言语和文字加以讨伐。后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的成语,广泛用于现代汉语中。
三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应用举例 |
社会舆论 | 媒体对某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 |
网络评论 | 网民对某事件发表强烈意见 |
文学作品 | 描述对反面人物的批判 |
政治语境 | 对政策或行为的公开批评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成语 |
近义词 | 口诛笔讨、声讨、谴责、抨击 |
反义词 | 赞扬、褒奖、赞美、支持 |
五、常见误用与注意点
1. 不要滥用:该成语带有较强的主观情绪,不宜用于正式或中性场合。
2. 避免过度解读:并非所有批评都属于“口诛笔伐”,需根据语境判断。
3. 注意语气:使用时要把握分寸,避免造成误解或伤害。
六、总结
“口诛笔伐”是一个表达强烈批评和谴责的成语,适用于舆论、媒体、文学等多个领域。它强调的是通过语言和文字对不良行为或现象进行公开讨伐。在使用时应注意语境和语气,确保表达得当、合理。
原创内容说明:本文为原创内容,结合了成语的基本解释、来源、使用场景以及常见误区,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“口诛笔伐”的含义及用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