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资讯 > 严选问答 >

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里

2025-10-01 11:29:07

问题描述:

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里,有没有人理我啊?急死个人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01 11:29:07

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里】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这句话,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,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宽容与谦让精神。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,常被用来教育人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,应以礼相待、以德服人。

一、典故来源总结

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最早见于清代名臣张英的一则故事。张英是康熙年间的重要官员,曾担任文华殿大学士,深受皇帝信任。他不仅才华横溢,而且为人谦逊,尤其在处理家庭与邻里关系时,展现出极高的道德修养。

据传,张英的家人因宅基地与邻居发生争执,双方互不相让,甚至闹到了官府。张英得知后,并没有要求家人强硬对待,而是写信劝诫: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”意思是说,远道寄信只是为了争一堵墙,不如退让三尺,有何不可?

家人听从劝告,主动让出三尺地界,邻居也深受感动,随即也让出三尺。于是,原本狭窄的巷子变成了六尺宽的通道,成为当地流传的佳话。后来,这条巷子被称为“六尺巷”,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“谦让”精神的象征。

二、典故背景与意义

项目 内容
典故名称 让他三尺又何妨
出处 清代张英的故事
时间 康熙年间(约17世纪末)
人物 张英及其家人、邻居
故事内容 家人与邻居因宅基地争执,张英劝让三尺,最终化解矛盾
核心思想 谦让、宽容、以德服人
现代影响 成为“六尺巷”的由来,常用于教育和文化宣传

三、现实意义与启示

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劝解之语,更是一种处世哲学。在现代社会中,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无处不在,如何处理这些问题,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与修养。

这一典故告诉我们:

- 退一步海阔天空:在利益面前,适当的让步不仅能化解矛盾,还能赢得尊重。

- 以德服人:比起争斗,用善良和包容去感化他人,往往更有效。

- 传承文化精神:这是中华文化中“仁爱”“礼让”等传统价值观的体现,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。

四、结语

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虽寥寥数语,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。它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动人故事,更是今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借鉴的处世之道。学会谦让,懂得宽容,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走得更远、更稳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