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两败俱伤出处于哪里】“两败俱伤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双方在争斗中都受到损失,最终没有赢家。那么,“两败俱伤”这个成语究竟出自哪里?下面我们通过总结和表格的形式来详细解析。
一、总结
“两败俱伤”最早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中的一个故事。原文讲的是齐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,两国互相攻击,结果两败俱伤,最终让第三方获利。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,用来形容双方因争斗而都受到损害的情况。
该成语不仅在古代文献中出现,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于描述政治、经济、商业甚至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局面。它强调的是“双赢”的对立面,即双方的对抗最终导致共同受损。
二、出处及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两败俱伤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 |
原文出处 | “齐欲攻宋,秦王曰:‘夫齐,强而近于宋,其势足以危宋。今使赵攻宋,吾不听;使燕攻宋,吾亦不听。’……遂伐宋,齐、燕皆败。” |
含义 | 双方争斗,结果都受到损失,没有赢家。 |
使用场景 | 政治、军事、商业、人际冲突等。 |
现代用法 | 描述双方因争斗而共同受害的情景。 |
三、延伸理解
虽然“两败俱伤”源自古代战争背景,但在现代社会中,它的应用范围已经非常广泛。例如:
- 商业竞争:两个公司为了争夺市场,不断降价、打广告,最终利润下降,双方都受损失。
- 政治斗争:两个政党或派系内耗严重,导致国家发展停滞。
- 家庭矛盾:夫妻之间长期争吵,最终伤害彼此感情,家庭破裂。
这些例子都体现了“两败俱伤”的现实意义。
四、结语
“两败俱伤”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,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也蕴含深刻的哲理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时,应寻求合作而非对抗,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。了解其出处和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成语的出处或用法,欢迎继续提问。